生物科学专业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早可追溯到创立于1926年的生物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其它院校。1984年复系,2009年9月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简称生命学院)。
复系36年来,生物系/生命学院依托清华大学的办学优势,瞄准国际前沿,广揽海内外杰出人才,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生物物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新增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被认定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名列第一。在2017年获评A+。在2019年QS世界排名中位列第36名,国内第一。如今,生命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具特色和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生物科学专业研究方向聚焦于国际科学前沿和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包括结构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和海洋生物学等。
通过强基计划招收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将依托致理书院管理,在专业培养上主要由生命学院负责实施。
2.师资队伍
生命科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生命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生命学院设有“全国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优秀基地”;2004至2006年“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三次年检中均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2006年生物系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学院内设多个研究中心,并设有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
经过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后,学生们在毕业时预期将达到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的综合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广泛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较好的外语交流和写作能力;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必修和选修课受到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2.能力结构要求
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进行学术表达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了解学术伦理,懂得学术诚信,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科毕业时符合我校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本科培养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由发展课程。按本科四年学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本科长学习年限为专业学制加两年,毕业时授予生物科学(理学学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生命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广泛采用先进的原版教材。其中生物化学(1)、生物化学(2)、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微生物学等课程,均采用全英语教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目前已建设了多门精品课程。学院绝大多数教授都承担了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5位院士。培养方案采用相对“简洁”的课程结构。通过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来拓宽了学生选课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为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增加实验课比例,增设综合实验及创新实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选择愿望和要求。其中综合型提高实验,含教师指导、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总结报告,成绩评定等环节。其教学功能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技能的综合分析能力,重在基本技能的综合与扩展;研究创新型实验,依靠中心实验室平台支持,多模块、探索性、个性化、自主选择。实验题目来自于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和科研的子课题。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以科学研究的全程训练。其教学功能旨在强化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重在探究与创新。同时,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作用,鼓励本科生到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培养高级生命科学研究人才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生命学院于2010年成立“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为对生命科学具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科学家的指导,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力争使其培养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
生命学院非常重视交流工作,采取师生互换、互聘教授、合作研究、国际会议、教育资源互补等方式开扩学生眼界。生命学院还邀请大量国内外专著名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同时,学校为生命学院设立了讲席教授席位,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和校友为本科生做讲座,分享为人治学感受及其成才感悟。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写作课、通识选修课组等。
2.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自然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相关方向课程)、导论课程(如生物学概论、药学导论等)、专业主修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如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等)实践训练课程以及综合论文训练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为了适应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培养新兴科学技术中有关计算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钱学森先生的倡导下,我校于1958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科大学的计算数学专业,这也是当时我校唯一的理科专业。1969年前后,校内专业与院系调整时,将计算数学部分师资调整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81年我校获得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点;2001年,我校数学科学系在计算数学专业基础上设立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奋战在计算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科研前沿的学科人才。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包含高端制造、工业软件、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地球科学、经济金融、计算材料、计算化学等在内的众多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的基础。为秉持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立初期的初心与使命,更好地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从2020年开始我校数学科学系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强强联合共建该专业。我校数学学科与信息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数学学科在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2020年的新排名中列全球第20名、也是该排名的全国第一;计算机学科在USNews国际排名中连续三年位于全球榜首,QS2020国际排名中列全球第13名,国内学科评估中蝉联榜首(A+)。
2、师资队伍
该专业依托我校数学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培养,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一流、教学经费充足。具体师资队伍包括:
我校数学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在内共有教师131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42人、讲师/助理教授36人、外籍教师11人。其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此外,还有9名国际一流数学家担任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兼职教授。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教师11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4人、讲师/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10人。其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我校在该专业培养过程中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为科教协同育人提供优质的平台。我校设有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院、高性能计算、密码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作为北京市2020年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之一,由丘成桐先生领军筹建的“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即将落地怀柔科学城。我校在包括高性能计算、网络科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分析、芯片设计、系统软件、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普适计算与人机交互在内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并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研发,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贯通式的育人平台和国际领先的人才培养起点。我校还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验资源极其丰富。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学生。通过数学和信息学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专业课程的深入与提高以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定量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具备在现代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继续深造并成为学术的潜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进行本-硕-博有机衔接培养。本科阶段主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进入硕博阶段后,学生可在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探索学科交叉。
本科毕业时符合我校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授予学位:毕业时授予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学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由致理书院负责学生培养,牵头制定培养方案,具体负责课程的协调、学生管理。设立相应的导师计划,提供学术平台资源,培养学生的志趣和激发其基础学科特长的发挥,自大一进入大学开始即配备新生导师和新生小辅导员,做到从学生个人学业发展和学科规划上双管齐下;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在大二和大三通过新星计划(本科生学术训练),依托国家和省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结合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实践性教学,设立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提供项目资金支持,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自信,开拓其学术视野;大四提供攻读研究生专业的引导,帮助其尽早落实未来发展规划。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采取独立编班,单独配置班主任等;专业核心课程邀请优秀教师讲授;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海外交换,鼓励学生在本校相关专业读研,到国家需要的单位和岗位工作。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写作课、通识选修课组等。
2.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线性代数、抽象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数学专业核心课(如拓扑学、泛函分析、数值分析、数学规划、常微分方程等)、信息学科专业核心课(如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高性能计算等)、实践训练课程以及综合论文训练要求。具体课程设置详情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准。
3.专业选修课程是学生探索自己兴趣、主动选择的课程,包括计算数学以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等。
4.综合论文训练要求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或信息学科相关实践性工作。
书院配套保障
学校专门成立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组建专门学生管理队伍,鼓励优秀硕士生博士生担任班级辅导员,知名教授学者担任班主任和导师。积极为一批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一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配备一流的师资,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关心、鼓励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不拘一格地成才,努力使他们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学校为本专业营造有利环境,在招生、培养、管理、实践等环节提供政策保障,在经费、设施、资源等方面予以条件支持,同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答案来源于:2020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
2020年清华大学强基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如微积分、化学原理等)、专业主修课程(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实践训练课程以及综合论文训练要求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