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中国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9年07月10日23:28  中国石油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这里看完整内容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专业导游:文学院  沈壮娟副教授

专业咨询电话:(0532)86983245

 

Q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汉语言文学涉及汉语的语言、文字,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学、文艺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口中说出的普通话、方言,笔下的汉字、推文,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杂剧传奇、明清小说、巨著名篇以至只言片语,都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比如如何认识了解以及规范使用汉字,怎样写出新闻类文章、公文类文章、文学类文章、学术论文、文学艺术评论,创作出融媒体作品、视频作品;文学名篇好在哪里;优秀文化传统如何深入学习与发扬光大等。

 

Q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

 

Q3: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好对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或者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当然,专业的学习关系到以后的工作,在选择本专业之前好了解一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学习的目的,无论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各类其他工作,其依归不外乎社会与人生,因此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

 

Q4: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其一,基于“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架构,本专业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具备新闻实践和影像制作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学习的过程相较其他院校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为辛苦。老师们会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掌握进度,适时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学和新媒体的独特魅力。

其二,在专业学习中,学生们可能会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传统中产生畏难和茫然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系会在大一组织新生研讨会,帮助新生渡过这一阶段;我们专业老师也会在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抓住核心主线,让学生循序渐进,学有所得。

其三,在新闻传播和影像实践中,学生们可能觉得没有任何基础,面对高科技设备茫然无措。针对这一问题,我系有新闻领域从业多年的教师会在实践中逐步引领学生,也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生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

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学生会成为具备扎实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出色的影像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在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方面都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Q5:社会上是否存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社会上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作家的。其实,培养作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现实中,有些作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些作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但是他们共同点是都热爱文学,并且具备优秀的写作能力。我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为有文学创作兴趣的学生创造条件发挥特长,也为本专业其他学生打造写作能力提高的平台。

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出路较窄。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面是为宽广的,凡是需要中文的地方都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者。而且,我们专业还着力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因此除了社会普遍认为的可以做语文教师外,我们还努力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者,网络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播的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者和文秘人员等。总之,社会上对基础知识扎实、表达能力优秀的中文人才需求量很大。

 

Q6: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网络智能化也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注于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比如叶嘉莹老师,就是我们领域的专家。同时,我们也在网络新媒体领域施展特长。因此,在现实中,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对传统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现象的解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各种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运行、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企业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中西文化的比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Q7: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2004年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生,专业依托学校能源学科优势,围绕“网络与新媒体”、“汉语国际教育”形成了具有突出新媒体特色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大大拓展了专业办学空间,增强了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专业为通用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文字与新闻宣传工作,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展,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增长迅速。我校本专业各层次的毕业生在山东省同类专业中新媒体特色突出,极受人才市场的欢迎,已为我国的新闻传媒、石油化工、建筑、教育等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学生视野开阔、业务能力强,迅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本专业每年都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在本校或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深造。

 

Q8: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哪些杰出校友?

尽管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中人才辈出。从文艺名家到青年学术精英,从新闻记者到媒体运营人,从创业楷模到党政领导,呈现出多元化成才的态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届(2004级)本科生马超,现已成长为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家,其同学刘义宝与冯建波创建了全国十大自媒体之一“视觉志”。

 

■汉语言文学专业吸引我的——

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成熟的专业,专业办学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于石大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时并非很长的专业,至今只有14年的办学历程。我从进入石大任教以来,与这个专业一同成长,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专业创建初期的蓬勃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的创办与撤销,见证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的申请与发展。十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石大这样一所理工见长的高校长顽强生存、成长;十四年来,专业办学定位从模糊懵懂到逐渐清晰,从“坚守本色,突出特色”到“一体两翼”,逐渐发展出了突出的新媒体特色;十四年来专业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拥有投入过百万的新闻传媒实验室。十四年来,专业发展虽难说尽善尽美,但亦在学校政策、精力、人力、财政支持条件下风景独到。在校的学生能够支撑起学校新闻传媒的半边天,已毕业的校友亦涌现出不少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亲历者与见证者,希望在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人格四个层面锤炼自己、磨砺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为今后三十年的职场、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人生奠定幸福的基石;希望已经毕业的校友,不忘石大人的惟真惟实,不忘中文人的温柔敦厚,正直善良、笃真求实,不变中文之本色,不变石大之成色。

——魏学宝副教授(原系主任)

石油大学中文系是一个让热爱文学的同学圆梦的地方。这里有一批出身名校的老师,能给你的学业和人生以切实的指点,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同学,能相与谈学论艺,共同进步。这里浓厚的文学氛围,让你不知不觉沉醉其间,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自身的文学修养也一步步得到提高。但是,这里也并非没有人间烟火的缥缈仙境,考虑到就业问题,系里为学生规划了教育、新闻、文秘三个方向,不论你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选修相应的课程,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这里的气氛是活泼的,自由的,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既习得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也学到了扎实的谋生技能。

——2004级本科生丁鹏

作为一名由理转文的学生,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但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宽容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从理工科思维模式向人文科学的转变。在本科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导师。也许课堂上具体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记忆清晰,但老师们的精神风度与人格气骨却留在我心中,成为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体两翼”的教学理念使我拥有了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不仅学习了大量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对新闻理论和传播学有了一定了解,此外,新媒体实践也令人获益匪浅。这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使得我在研究生阶段不仅继续保有对传统文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并且诱发了我对传播学以及新媒介等新兴文化研究的关注。可以说,正是本科阶段在恩师们的启发和帮助下所建立的跨学科意识和知识融通理念支撑着我在文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乐此不疲,兴味盎然。

——2013级本科生刘纯友

工作五年,创业五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写作能力强的人总会获得额外的优势。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写作的。这个专业吸引我的是,他能让你感受到伟大华夏文明的传承,从孔子到李白,从山海经到西游记,我们和几千年前的古人用着一脉相承的文字,一同感受这世界的沧海桑田。我记得在大学时期,老师给我们的学习规划是,前期夯实基础,之后突破提升,在基础能力以外,老师非常注重我们的实用技能教育和创新能力发展,广告文案,公文写作,新闻传播等知识我至今依然备受裨益。在日常教书育人中,我们专业的老师能够做到宽严相济,一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注重情操的陶冶,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和行业专业聚集在某一领域不同,我们的同门往往遍布各个行业,博览群书、腹有经纶,提笔能写、投笔能做,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之处。我坚信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弘扬文明,传播价值,输出知识,引领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2004级本科生刘义宝(“视觉志”创始人)


原标题:中国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招生专业
手机版:中国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文章
相关学校
技校专业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