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剖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无线电工程专业,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无线电专业之一。本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面向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注重国防工业与信息化的技术融合,同时兼顾电子信息技术在民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被列为“211工程”、“985工程”和国防特色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为“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2010年成为我校首批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的专业之一,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本专业现有在校生396人,专任教师28人(正副教授24人)。主要研究方向:电子系统总体设计和信号处理新技术。
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教师队伍强大,国内知名度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充分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强化核心能力培养。2014年,成为全国第四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重点从事电子系统总体设计和信号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依托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鑫、清华大学教授任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电信学院副院长刘兴钊、华为美国研究所所长王国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李慧镝等一大批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高科技企业高管和专家等优秀人才。
师资情况
专业和学科带头人是2018年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刘永坦教授。专业共有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国际化水平高,多人在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哈佛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德国宇航中心、意大利马可尼等知名高校和企业进修。
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培养特色,具有“国际接轨、本研一体、全面塑造”的时代特征。学生能够出色地满足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3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73.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9.5学分,个性化发展课程10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基础、微机与微控制器原理、数字逻辑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
专业核心课程: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天线原理、通信原理、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智能信号处理、微波成像原理。
实践课程:大一开设软件类实践课(3门)、大二开设硬件类实践课(3门)、大三开设系统综合设计类实践课(3门)。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30%以上,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建设课程:包括“信息融合技术选讲”、“统计信号处理基础”和“机器学习导论”等,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
科研实践
专业依托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和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装备研制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防重点基金等国家高水平项目。近两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实验室面积1681平方米,仪器设备324台套、价值38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实验室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本科期间赴国外进修和留学。开设了多门由国外一流大学教授开设的全英文课程,如夏季学期课程“统计信号处理基础”和“机器学习导论”,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国际交流途径和留学项目。
本科毕业去向
本科毕业生汇总50%以上读研、20%出国深造。近三年出国留学目的地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南加州大学、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
毕业主要去向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百度技术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各类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毕业的学生成材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一句话介绍专业
拥有国家高奖的师资团队和重点实验室教学资源,科教融合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原标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