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与信号分析》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博士
考试科目代码:3820
适用招生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
考试主要内容:
1.绪论 ①测试、信息与信号的定义;②信号分析基本内容;③信号分析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2.信号分析基础 ①信号的分类及特点;②信号分析系统分类、方法及线性系统基本理论;③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卷积与相关定理。
3.信息论基础知识 ①信息与信息技术概论;②信息论与广义通信系统基本概念;③信源模型与信息熵;④连续信源及大熵定理;⑤信息与熵的守恒定律。
4.信息转换与信输 ①信息转换:机械工程中的常用传感器及选用原则;②信息传输:Shannon信道容量关系式、信息-能量传输的佳耦合条件 ;③信道频率特性与波形失真;④信道频率特性与信息熵损失、信噪比大信道;⑤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噪声。
5.模拟信号分析 ①调制:幅度调制、调频波及其频谱;②滤波器:理想滤波器、因果滤波器;③信号的估值。
6.数字信号分析方法 ①模拟信号离散化:频混现象,采样定理,栅栏效应;②离散Fourier变换(DFT):定义、步骤、性质;③快速Fourier变换(FFT):基本原理,计算方法;④谱分析与谱估计:典型窗函数、大熵谱估计。
建议参考书目:
《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分析》(第二版),卢文祥,杜润生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制工艺理论》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博士
考试科目代码:3818
适用招生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
考试主要内容:
1.绪论 ①了解: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②熟悉:生产过程、工艺过程与工艺系统;生产类型与工艺特点;③掌握:工件加工时的定位和基准 ④要求:能够根据工件的定位要求,正确选择定位基准(粗、精基准)。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格式;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②掌握:工艺路线的制订;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③熟悉: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指标;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成组加工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④要求:针对零件的结构特点、精度要求和生产批量,制定出合理的工艺规程(含数控加工工艺规程)。
3.机床夹具设计 ①了解:机床夹具及其组成;功能;分类;机床专用夹具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②掌握: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夹紧;③熟悉:各类机床夹具及柔性夹具;④要求:针对典型零件,制定合理的定位方案,确定较为正确的夹具总体结构。
4.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 ①了解: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②熟悉:机械加工精度;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及分类;误差的敏感方向;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③掌握: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④要求:针对特定表面加工后形成的加工误差,分析和判断产生加工误差的各类原始误差。
5.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①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②掌握:影响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影响表层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③熟悉: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要求: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加工后所形成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
6.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①了解:机器装配的基本概念;装配工艺系统图;机器装配的自动化;机器的虚拟装配;②熟悉: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③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装配尺寸链;④要求:能够正确地判断机器结构装配工艺性的优劣;合理选择装配方法并能应用装配尺寸链确定装配有关尺寸。
7.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①了解:制造工艺的重要性;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②熟悉:机械制造工艺理论;现代制造工艺方法;制造单元和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技术。
建议参考书目:
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现代控制理论B》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博士
考试科目代码:3826
适用招生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
考试主要内容:
1. 绪论 ①控制理论的发展;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2.线性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描述 ①状态变量、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变量、状态向量、状态空间、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②系统的一般时域描述化为状态空间描述;③系统的频域描述化为状态空间描述;④据状态变量图列写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⑤据系统方块图导出状态空间描述;⑥将状态方程化为规范形式.
3. 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 ①线性定常系统的自由运动;②矩阵指数eA(t-to)(或eAt)的计算方法;③线性定常系统的受控运动;④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⑤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求解。
4.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①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②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③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④非线性系统的变量梯度法。
5.能控性与能观性 ①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②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判据;③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④线性离散定常系统的能控能观测判据;⑤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⑥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规范型及能观测规范型;⑦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对偶原理。
6.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①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②单输入一单输出状态反馈系统的极点配置法;③状态重构问题;④观测器的极点配置;⑤综合设计。
建议参考书目:
《现代控制理论》,于长官,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版)
原标题:2020年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工程检测与信号分析》